乌克兰人愤怒了。俄乌谈判桌上,俄罗斯代表团团长梅津斯基一句话直接把舆论掀了个底朝天——俄方已经向乌克兰移交了7000多具乌军遗体,并且计划再送3000具。消息一出,乌克兰国内瞬间炸开了锅。 7月23日俄乌第三轮谈判后,俄方在接受采访时披露,已向乌方移交超过7000具乌军人员遗体,并表示若乌方具备足够冷冻储存能力,还将再移交约3000具。 这一消息瞬间点燃了乌克兰社会积压已久的怒火,民众的愤怒情绪如火山喷发般不可遏制。 根据俄乌双方此前在伊斯坦布尔达成的协议,俄方本应在特定条件下移交遗体,但此次大规模移交却因乌方“冷冻设备不足”陷入僵局。 夏季高温环境下,遗体的妥善保存与转运对冷藏链的完整性提出了极高要求,而乌克兰持续的电力供应中断和交通网络受阻,进一步加剧了遗体接收、储存、身份鉴定及转运的困难。 厄尔乌方谈判代表、国家安全和国防委员会秘书乌梅罗夫在谈判中特别强调,缺乏稳定的电力和完好的交通网络,大规模的人道行动将难以有效实施。 然而,这些客观困难并不能完全解释乌克兰民众的愤怒。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俄方移交遗体的行为撕开了乌克兰政府长期以来试图掩盖的战争创伤。 此前,乌官方媒体反复强调乌军死亡规模不会超过5万,如今俄罗斯手中的遗体数量不断增多,乌克兰有关部门已很难再粉饰太平。 欧洲媒体此前直击遗体交接现场,已经将残酷的事实被公之于众,许多境外记者报道边境遗体转运时,画面细节让外界无法忽视乌军的实际损失。 而全国范围内的抗议潮加速扩散,街头游行不仅针对腐败和强制征兵,更深层次的原因正是士兵大量伤亡所带来的愤怒与无助。 让乌克兰民众无法接受的是,政府在处理遗体问题上的不作为。有公开信息显示,乌克兰政府在2023年宣布,将为每名阵亡士兵的家属提供一次性1500万格里夫纳(约260万元人民币)的补偿,并且每月还将发放生活费补贴。 眼下,乌克兰根本无力拿出约900亿格里夫纳的资金来支付这7000具阵亡士兵家属的抚恤金。为逃避支付抚恤金,乌最高拉达(议会)已迅速修改相关法律,规定只有在敌对行动结束和戒严解除两年后,士兵才可被法院判定为死亡,并依据法院判决支付抚恤金。 这种做法被民众视为对战死士兵的极大不尊重,甚至被认为是政府对军人和其家属的背叛。在这种情况下,俄方的遗体移交行动无疑是在乌克兰的伤口上撒盐。 面对国内汹汹民意,乌克兰政府陷入了两难境地。一方面,他们需要维护自身的国际形象,继续争取西方支持;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民众对战争代价的强烈不满。 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使得乌克兰政府在处理遗体问题上左右为难,既无法有效解决实际困难,也无法平息民众的愤怒。 这场因遗体移交引发的风波,不仅揭示了俄乌冲突的残酷现实,也暴露了乌克兰政府在应对战争创伤方面的无能与无奈。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最痛苦的莫过于那些失去亲人的普通民众。他们的愤怒,既是对战争的控诉,也是对和平的渴望。 而如何化解这种愤怒,或许是摆在俄乌双方和国际社会面前的一道难题。